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中国农业银行关于印发《农村信用合作社等级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02 08:10:53  浏览:930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国农业银行关于印发《农村信用合作社等级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关于印发《农村信用合作社等级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1995年9月27日,中国农业银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各计划单列市分行,各直属院校:
《农村信用合作社等级管理试行办法》经多次讨论修改,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认真组织实施。
总行决定,从1996年起组织评审1995年度全国农村信用社特等社,请各分行务必于明年3月底以前,将辖内特等社的申报材料上报总行。1995年度一、二、三等社是否组织评审,由各分行确定,但直辖市分行,计划单列市分行及哈尔滨、沈阳、西安、武汉、广州、长春、南京、成都、杭州、济南等市分行,从明年起要对辖内信用社试行等级管理制度,并对辖内1995年度的等级社进行组织评审。

附:农村信用合作社等级管理试行办法
为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总行决定,对农村信用社试行等级管理制度。
一、等级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等级管理政策的稳定性。本规定和各分行制定的实施细则,一经下发,不得轻易变动。第二,坚持等级管理指标的综合性。信用社等级管理的指标体系既要有定量的指标,也要有定性的考核。第三,坚持区域内等级标准的统一性。除特等信用社考核指标由总行制定并在全国实施外,一、二、三等信用社以省(区、市)为单位,标准应一致。第四,坚持等级管理指标的客观性。定性指标要有具体的内容,使考评工作有据可依;定量指标要在本区域内进行可行性测定以后确定。制定的标准必须体现出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比性。第五,坚持等级管理考评、审定的
权威性。对上等级的信用社须经规定的管理部门审定后方能受理。
二、等级管理的考核指标
定量指标8个:人均存款余额、催收贷款比例、资金损失率、利息收回率、综合费用率、资金利润率、资本充足率和人均税前利润额。
定性指标6个:执行政策制度情况、建立健全制度情况、“三防一保”工作情况、会计达标情况、经营状况和存款规模。
三、等级标准
信用社的等级设:特等、一等、二等和三等四个等次。达不到三等的为等外社。
特等信用社的考评标准由总行统一确定,只有同时满足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才能申报为特等信用社。其中定性指标要达到以下要求:
1.能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方针政策,服从国家金融宏观调控;
2.有完善的职工、信贷、财务、稽核等制度办法,实行内部岗位责任制和经营责任制;
3.连续三年没有发生经济案件和责任事故;
4.会计达到二级以上标准;
5.连续五年没有发生亏损;
6.存款总规模在1亿元以上。
定量指标要达到以下要求:
1.人均存款额300万元以上;
2.催收贷款比例2%以下;
3.资金损失比例为0;
4.贷款利息收回率95%以上;
5.综合费用率20%以下;
6.资金利润率1.5%以上;
7.资本充足率8%以上;
8.人均税前利润额5万元以上。
一、二、三等信用社的考评标准由各分行根据本省(区、市)信用社近几年的经营状况,结合其业务发展的潜力,并参照特等社的考核指标确定。考评标准可实行“百分制”。对定性指标可分解后再考评。
四、评审程序
独立核算的信用社和联社营业部要按照等级管理办法的要求,向县联社评审委员会提供等级管理申报表和定性、定量指标自评考核情况(附件三、四);县联社评审委员会根据信用社的申请报告进行初审,检查有关数据和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出评审意见。县联社评审委员会对三等信用社考评认定并组织验收;地(市)级评审委员会对二等信用社考评认定并组织验收;省(区、市)级评审委员会对一等信用社考评认定并组织验收;特等信用社由总行评审委员会考评认定并组织验收。各级评审委员会要对下级评审委员会的考评结果进行抽查。
五、评审时间
信用社等级评审工作每二年进行一次。该项工作必须在次年第二季度之前完成。所评定的等级不实行终身制。
六、评审的组织领导
为保证等级管理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总行成立信用社等级评审委员会,主管行长任评审委员会主任,信用合作部具体负责评审工作。各省(区、市)分行、地(市)中心支行和县联社也应成立相应的评审委员会。在等级评审工作中,要严肃评审纪律,加强稽核监督,防止弄虚作假,一经发现有虚假现象,取消其申报资格或撤销等级资格,同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七、表彰奖励
对特等信用社,由总行统一颁发证书和铜匾,信用社主任和职工工资上调一级,或提高劳动分红在利润分配中的比例(相当于上调一级工资的金额),各分行也可根据情况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特、一等社主任和职工在职称评定等方面享受优先条件。
对一、二、三等信用社的表彰和奖励由各分行确定。
附件:一
八项经济指标计算公式
存 款 余 额
一、人均存款额=------------------------------
信用社正式职工总数(月平均数)
催收贷款余额
二、催收贷款比例=------------×100%
各项贷款余额
资金损失额
三、资金损失比例=----------×100%
总资产余额
营业费用
四、综合费用率=--------×100%
各项收入
利息收入--应收利息
五、贷款利息收回率=------------------×100%
利 息 收 入
税 前 利 润
六、资金利润率=--------------------------------------------×
各项存款余额+所有者权益余额+借入资金净余额
100%
资本总额
七、资本充足率=------------×100%
风险资产总额
税 前 利 润
八、人均税前利润额=------------------------------
信用社正式职工总数(月平均数)
注:1.上述公式中“余额”均指“月均余额”。
2.资金损失额指不包括贷款呆帐核销及坏帐损失以外的其他一切资金损
失,如错帐损失、出纳错帐、结算损失、贪污盗窃损失、被抢被骗以及其他事
故性资金损失等(含当年发生及发现的)。
3.利息收入是本年进入损益的各项应收利息收入。
应收利息是指“应收利息”科目和表外“逾期贷款应收利息”科目中的贷款
应收利息年末余额减去年初余额后的数值。
4.税前利润除年终决算实际反映的税前利润总额外,经财税部门批准,在
成本中列支的营业用房装璜费、运钞车、危房改造和电脑设备等费用目前
可视同税前利润,但不包括多提的应付未付利息。
附件:二
特等信用社考评标准
--------------------------------------------------------------------------------
| 考 核 项 目 | 考 评 标 准 | 备 注 |
|------------------------------------|------------------|------------------|
| | 1.|执行政策制度情况 | | |
| |------|------------------------| | |
| | 2.|建立健全制度情况 | | |
|定|------|------------------------| | |
| | 3.|会计达标情况 | | |
|性|------|------------------------| | |
| | 4.|“三防一保”工作情况 | | |
|指|------|------------------------| | |
| | 5.|连续五年没有发生亏损 | | |
|标|------|------------------------| | |
| | 6.|存款规模1.0亿元以上 | | |
|----------|------------------------|------------------|------------------|
| |人均存款额 | 300万元以上| |
| |------------------------|------------------|------------------|
| |催收贷款比例 | 2%以下| |
| |------------------------|------------------|------------------|
| 定 |资金损失比例 | 0| |
| |------------------------|------------------|------------------|
| 量 |利息收回率 | 95%以下| |
| |------------------------|------------------|------------------|
| 指 |综合费用率 | 20%以下| |
| |------------------------|------------------|------------------|
| 标 |资金利润率 | 1.5%以下| |
| |------------------------|------------------|------------------|
| |资本充足率 | 8%以下| |
| |------------------------|------------------|------------------|
| |人均税前利润额 | 5万以上| |
--------------------------------------------------------------------------------
附件:三
农村信用社等级管理考核申报表
信用社名称:------------------------
法人代表:------------------------
申请等级:------------------------
报送日期:------------------------
中国农业银行信用合作管理部制
农村信用社自评工作总结报告
------------------------------------------------------------------------------
|自评考核意见: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单位负责人(签字): 单位盖章: |
| |
| |
| 年 月 日 |
| |
------------------------------------------------------------------------------
农村信用社等级考评意见
----------------------------------------------------------------------------
| | |
| 县 联 社 等 级 | |
| | |
| 考 评 委 员 会 | |
| | |
| 考 评 意 见 | 评委主任(签字): |
| | 年 月 日 |
----------------------------------------------------------------------------
----------------------------------------------------------------------------
| | |
| 地(市)中心支行 | |
| | |
| 考 评 委 员 会 | |
| | |
| 考 评 意 见 | 评委主任(签字): |
| | 年 月 日 |
----------------------------------------------------------------------------
----------------------------------------------------------------------------
| | |
| 省(区、市)分行 | |
| | |
| 考 评 委 员 会 | |
| | |
| 考 评 意 见 | 评委主任(签字): |
| | 年 月 日 |
----------------------------------------------------------------------------
----------------------------------------------------------------------------
| | |
| 总 行 | |
| | |
| 考 评 委 员 会 | |
| | |
| 考 评 意 见 | 评委主任(签字): |
| | 年 月 日 |
----------------------------------------------------------------------------
附件:四
信用社定性、定量指标自评考核情况
------------------------------------------------------------------------------
| |单 |等 级|信用社自查| 备 |
| 考 核 项 目 | | | | |
| |位 |标 准| 达到标准| 注 |
|------------------------------------|----|------|----------|----------|
| | 1.|执行政策制度情况 | | | | |
| |------|------------------------| | | | |
| | 2.|建立健全制度情况 | | | | |
|定|------|------------------------| | | | |
| | 3.|会计达标情况 | | | | |
|性|------|------------------------| | | | |
| | 4.|“三防一保”工作情况 | | | | |
|指|------|------------------------| | | | |
| | 5.|经营状况 | | | | |
|标|------|------------------------| | | | |
| | 6.|存款规模 | | | | |
|----------|------------------------|----|------|----------|----------|
| |人均存款额 |万元| | | |
| |------------------------|----|------|----------|----------|
| |催收贷款比例 | %| | | |
| |------------------------|----|------|----------|----------|
| 定 |资金损失比例 | %| | | |
| |------------------------|----|------|----------|----------|
| 量 |利息回收率 | %| | | |
| |------------------------|----|------|----------|----------|
| 指 |综合费用率 | %| | | |
| |------------------------|----|------|----------|----------|
| 标 |资金利润率 | %| | | |
| |------------------------|----|------|----------|----------|
| |资本充足率 | %| | | |
| |------------------------|----|------|----------|----------|
| |人均税前利润额 |万元| | | |
|--------------------------------------------------------------------------|
| |
|自评考核结果 |
| |
| 申报单位负责人(签字): |
------------------------------------------------------------------------------
年 月 日
注:1.此表由申报等级的单位填列。
2.表中定性指标由各省(区、市)分行根据本省的具体要求进行分解。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确定的归责原则、
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法律冲突

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于2004年5月1日正式实施了,它为公安机关和人民法院处理交通事故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提供了主要法律依据,但由于该法在赔偿责任主体、赔偿原则等方面较之原《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有新的变化,尤其是对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存在不同理解,争论不断,导致司法实践中各地对交通事故的处理不一,本文试图作点肤浅的分析阐述,以求教于同仁。
一、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确立了一个崭新的归责原则体系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 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超过责任限额的部分,按照下列方式承担赔偿责任:
(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
(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
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
此条款确立了一个崭新的归责原则体系:
1、保险公司的无过错责任。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该款规定确立了保险公司对保险事故的无过错责任。对于该款规定的理解,以下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如果肇事车辆参加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那么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他人人身伤亡或者是财产损失,那么保险公司就应当首先予以赔偿,不论交通事故当事人各方是否有过错以及当事人的过错程度如何。
第二,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承担责任。如果交通事故所导致的各种损失(包括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超出了责任保险的责任限额,对于超出部分保险公司不予赔偿。
2、机动车之间的过错责任。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第一款和第(一)项规定,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的超过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限额的部分,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该款规定确立了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时适用过错责任的原则。
3、机动车对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的无过错责任。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第一款第(二)项和第二款的规定: 第一,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该款规定确立了机动车对非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的无过错责任原则。 第二,有减责事由的机动车驾驶人可以主张减责,即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并且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机动车驾驶人可以主张减责。 第三,有免责事由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即如果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
从上述分析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对机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赔偿确立了一个崭新的责任体系,它不是简单的无过错责任原则,也不是原《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规定的过错责任原则,而是根据不同情况规定了不同的归责原则,这样有利于对受害者的保护,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的过于概念化,《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尚未制定,最高人民法院也未出台具体的司法解释,导致在司法实践中适用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现行的“三者险”是“商业三者险”还是“强制三者险”。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2004年5月1日起所有机动车辆都必须购买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5月1日中国保监会已经因保险公司风险提高而对车辆保险的费率做了调整,其中必须购买的第三者责任险上调了10%。但因“强制三者险”具体的保险内容和赔付办法等,国家至今没有出台明确的规定,保险公司先前推出的第三者责任险其实是“商业三者险”,与交通安全法规定必须购买的“强制三者险”性质不同,统一的强制三者险制度尚未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根据国家保监会的统计,目前,我国有24个省市先后通过地方性行政法规形式对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实行了强制保险,如安徽省人民币政府于1994年2月3日发布了《安徽省机动车辆、船舶法定保险暂行规定》,对安徽省内车辆实行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因此,笔者认为,在《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尚未出台前,对已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省市应认定“三者险”为“强制三者险”。
2、受害人是否可直接列保险公司为被告。目前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是持否定的观点,认为交通事故是人身损害赔偿,保险责任赔偿是合同纠纷,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关系,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立法本意是要保险公司提前支付保险金及时理赔,并未将其作为交通事故的当事人,如果将保险公司作为此类事故赔偿责任的被告,那大量的因责任保险而产生的纠纷将涌向法院,保险公司将有打不完的诉讼官司。为此,受害人不能直接列保险公司为被告。另一种是持肯定观点,认为道路交通安全法七十六条赋予了受害人直接请求权,即受害人可以直接以保险公司为被告提起诉讼主张赔偿。因为该法第七十六条规定“ 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 此规定明确了保险公司的赔付义务,在发生第三者险时,可以直接由保险人在责任限额范围内向受害人进行赔偿。《保险法》第五十条第一款也规定“保险人对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的损害,可以依据法律的规定或合同的约定,直接向该第三者赔偿保险金”。因此当被保险人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发生保险事故后,保险公司应该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给付赔偿金,事故的受害人取得对保险公司的直接请求权,保险公司有义务直接对受害人给付赔偿金。当保险公司在保险金额的赔付过程中与受害人发生争议时受害人是可直接列保险公司为被告的。笔者对此是持肯定观点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以来,自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法院对(2004)婺民一初第2281号民事案件的审理,开创了判决由保险公司在第三者强制保险责任限额内承担责任的先河后,各地又有一些法院作出了类似的判决,如2004年11月4日人民法院报第四版报道的《平阳审结一起交通事故赔偿案》,也是判决由保险公司直接向受害者支付赔偿金的。
3、法院是否可依职权或应申请追加保险公司为被告。在交通事故赔偿案件中,受害方开始对事故车辆的责任保险是否订立、与哪个保险公司订立,保险限额是多少都不清楚,所以以保险公司为被告的并不多见,一般都以机动车一方为被告,常在诉讼中查明事故车辆订立了第三者责任险,为此,法院是否可依职权或应申请追加保险公司为被告呢?回答是肯定的。理由是,(1)在发生第三者险时,直接由保险人在责任限额范围内向受害人进行赔偿是法律规定的;(2)《道路交通安全法》七十五条、七十六条对保险公司的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是法定义务;(3)保险公司的“责任限额范围”是案件审理必须查明的事实,是计算机动车驾驶人承担赔偿数额的前提;(4)保险公司在保险理赔过程中常常与当事人发生争议,出现拒赔或少赔的现象,让保险公司参加到诉讼中来,有利于案件的及时审判 。因此,法院可依职权或应当事人申请追加保险公司为被告。
三、当前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存在的法律冲突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确定保险公司作为交通事故赔偿案件的诉讼主体是毫无疑问的,但《道路交通安全法》与《保险法》在适用中存在着相关法律冲突也是无法回避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在法律适用上存在着难以操作性:
1、实体上的冲突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是无过错责任。根据该条款规定,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发生交通事故,即使对方负全部事故责任,保险公司在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仍承担全部赔偿责任。而《保险法》第五十条第二款规定:“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就是说,保险人的赔偿义务依据被保险人在事故中所负的责任大小确定,并不能说只要不超出保险责任限额,保险人就应当全额赔偿第三者。对于肇事车辆不负责任的事故,保险公司根据保险法的规定就不应负赔偿责任。因此,道路交通安全法确定的保险公司的赔偿责任与《保险法》规定的保险公司应承担的具体的理赔限额是不一致的。这一法律冲突如何适用急需解决。
2、程序上的冲突
在交通事故赔偿案件中,按道路交通安全法七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是由承保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保险公司先行赔付。而按《保险法》以及保险条款规定,保险公司是根据公安机关处理事故的责任认定书及调解协议或法院的调解、判判文书来确定理赔金额的,即司法机关处理在前,保险赔付在后,二者程序截然相反。由于该程序上的冲突,导致大量的案件无法先行解决,酿成纠纷,诉至法院。
上述问题已经成为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过程中的障碍,《道路交通安全法》与《保险法》之间的法律冲突应尽快通过法律的修改或由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司法解释妥善解决,同时为有效地贯彻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国务院也应尽早制定《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



作者:安徽明和律师事务所王明水


署名,还是悠着点好

杨涛


6月22日,刚刚成立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的99位委员一致投票通过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其中,《规范》针对近一段时间以来,学术成果的署名混乱问题严重破坏了学术风气,作出约束:“学术成果的署名应实事求是。署名者应对该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中国青年报》6月25日)
学术成果的署名之所以会出现混乱现象,笔者分析无非是在真实作者与搭车署名者之间存在所谓的双赢的结果。
学术成果的真实作者大多是搭车署名者的弟子、部下,或是在学术界尚未有名气的人,而搭车署名者大多是鼎鼎有名教授、博导,或某一单位的领导,掌有提拔和利益分配的实权,要不至少是真实作者的老乡、朋友等关系密切的人。因而,对于真实作者来说,署上搭车者的名,意味着论文更容易发表,意味着更能讨得导师、领导的欢心,在将来的资源分配上占据更有利位置,至少与老乡、朋友还存在人情债,可以进行潜在的或现实的利益交换,而他付出的不过在论文上多一个名字而已,成本与收益的巨大差距,何乐而不为呢?对于搭车署名者来说,也是一本万利的事情,无须自己千辛万苦研究,凭空就多来一篇论文,多一项学术成果,名气又进一步扩大,自己在前进的道路又多一个砝码,而这又是真实作者的心甘情愿,他人无从知晓,更无从责备,尽管他可能要付出对搭车署名者的关照或某种利益交换,但比起收获来说实在不算什么。
然而,这种所谓双赢的结果对于国家来说,却是一种祸害,对于其他学者来说,是一种不公平。搭车署名给国家带来的是学术上的虚假繁荣,使学术成果不能真正反映学者自身的水平,使学术评价紊乱,它鼓励学术上的投机取巧、不劳而获,并由此而获得名声和更多的资源,使真正潜心研究的学者不能获得公平的待遇。
因而,笔者认为,真实作者让他人搭车署名,无疑是一种学术上的行贿行为,不过是一种以论文代替金钱作为行贿的手段,是一种所谓的“雅贿”。而搭车者接受在他人学术成果署名,是一种学术上抄袭行为,只不过这种抄袭是被抄袭者自愿而已,当然也是学术上的受贿行为,因为在接受署名的背后,是一种学术利益的交换,这种交换往往利用了其的各种职务之便。这种行贿与受贿,正如我们上面所说,损害了国家的学术秩序,危害不浅。
笔者之所以将搭车署名的现象类比成为行、受贿的行为,并非认为要将其上升到刑法的角度来调整,而是认为对于目前这种乱署名现象,相对于双方所获得的收获来说,仅仅道义上的谴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认识到危害性,加大对这种行为的处罚,要象对待抄袭者一样,让搭车署名的双方声名扫地,剥夺他们在学术资源分配上的权利,让他们感受到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要超过能获得的利益,最大程度上打击这种行为生存的空间。
笔者认为还有必要提醒的是,搭车署名者不要以为仅仅署署名而无须承担什么法律后果,万一真实作者是抄袭他人的作品,即使你本人没有参与抄袭也难逃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责任。近年来发生的几起诉讼,搭车署名者都不得不?紫滤?秸媸底髡咧窒碌目喙?1收叻钊埃?蘼廴盟?耸鹈?故窃谒?寺畚纳鲜鹈??故怯谱诺愫谩?br>
通联: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检察院 杨涛 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硕士   邮编:341000   
Email:tao1991@163.net
tao9928@tom.com